李泽浩:公众对体育的社会期待在于“回归”
随着程菲伤退, 程菲跳 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 程菲跳 缺席让人们对这位奥运冠*期待已久的 重返国际舞台 梦分崩离析。但其伤退后不少友为他惋惜的同时也为中国体育 人本 回归叫好。也许连程菲自己都没有料到,曾经把 金牌 看得比运动员还要重要的观众会为她的伤退鼓掌。这种惋惜、欣赏、支持夹杂的复杂情感,首先当然源于大运会 回归体育 的本质,其次则如同评论所说,一方面,中国的体育大国意识向体育强国意识的转变,另一方面,公众社会期待趋于更理性, 金牌的争夺 是比赛的看点,但不再是仅有的看点之一,公众的选择更加多样化。粗看起来,这种惋惜、欣赏、支持夹杂的复杂情感言之成理。除了跳水 梦之队 外,多是业余的大学生运动员,本届大运会可谓星光黯淡,程菲的退出难免让人遗憾。关于退赛,教练陆善说得很真切: 真让她带伤打比赛,拿金牌也没问题。但那样的金牌是血淋淋的金牌,我们不要。 能有如此的教练,公众难道不应该欣赏、不应该为程菲感到高兴吗?然而认真探究,惋惜、支持的前提实际上并不存在。第一个疑问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公众围观聚焦的内容,不管从电视媒体的转播报道,还是从各赛场上座率及各项目门票销售情况分析,岂能以 焦点 二字概括?第二个疑问是,是什么在左右公众的社会期待?其实,就在大家为程菲的离去而惋惜的同时,国家队也许已有了自己的算盘,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运动员在世锦赛前加重伤病,大运会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属性,鲁滨逊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也只能活在书中。追根揭底,大运会是一时的,而体育是永恒的。公众对体育的社会期待从来不是 竞技 、 打败 、 奖牌 ,而是其是否回归了本质。竞技本身就如一把双刃剑既令人期待,也让人不安。但大运会本身就是课堂,包括运动员、公众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学有所得。而对于 程菲 退出本身的惋惜也恰恰反映了公众焦虑的社会期待。社会期待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个人都不是 单向度 的,总有其多种社会属性,总会同时担当多种社会角色。中国体育史上曾经的苍白无力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热切盼望用金牌证明自己,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 真正的强大无需证明 ,这正反映了公众脆弱的社会期待。不管是焦虑也好,脆弱也罢,体育现状会使公众萌发相应的社会期待,而相应的社会期待也会对体育造成影响,可能产生不一致甚至对立。所以,不健康的社会期待只会遮蔽一些真实问题,徒增赛场负荷,促成 竞技 的成型。这是公众自己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