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TMT年8月31日讯)受到“碳达峰、碳中和”利好刺激,如今市场上“最靓的崽”之一是新能源行业。越来越多创新企业从追赶者转变为领导者,能充分享受到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红利。
为了助力碳中和传播,美通社采访了三位新能源企业传播专业人士,东方日升集团市场总监庄英宏、江苏国强集团总裁助理兼市场总监袁嘉伟和艺初营销创始人吕汇锌,并整理了相关的实用帖。他们盘点了相关的传播案例,同时分享如何保持冷静务实的风格,“无意蹭热点”地向世界讲好低碳的故事。
Q1消费者、投资者、监管机构和记者对漂绿(greenwash)行为变得更加警惕。请分享你观察的碳中和反面及经典传播教材。
袁嘉伟
目前来说碳中和这个词汇,是比较流行的词汇,尤其是中国今年三月发布了30/60碳中和目标以后,整个新能源行业被彻底的点燃,在光伏支架行业,每天都有光伏支架企业建立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光伏支架企业接近一万家,但其中不乏涉嫌“漂绿”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借机通过碳中和概念来提高自己的股价。
举一个例子,某光伏支架的上市公司,原本股价表现的平淡无奇,就因为蹭上近期比较火热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概念,股价上涨了近50%,受到了监管的问询,不得不出来澄清其BIPV业务只是概念性产品,还未落地。消息一出,股价应声大跌。
这个例子充分反映资本对光伏行业的热捧,但同时我们应该警惕,不在狂热中失去了理性,完成碳中和整体目标是漫长的过程,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需要冷静下来,一步一个脚印,夯实自身基础,不断前进。
吕汇锌
先说反面教材,碳中和的概念一出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非常狂热的往这个词汇上去靠,但是翻看的很多企业传播的新闻,其实对碳中和的描述都非常的“概念化”。这个从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首先是缺乏可以量化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目标,如果只是一些人为的努力,那也应该有一个可以时间定量以及分解的未来的目标或者规划。第二,很多传播的内容完全是根据碳中和出来的时间表之后应运而生的,并没有之前可以追溯的相关的行为描述。这就让企业在“碳中和”领域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了。
比较亮眼的一个案例来自一家合金公司:碳中和政策发布之后7个交易日内股票价累计上涨69%,但该公司不仅提醒投资者铝价的上涨不能单边为公司产生超额收益,合金产品早已存在,并不是“新材料”。公司还声明“无意蹭热点”。这种冷静务实的风格其实非常博得公众好感。
Q2由于不同利益相关方正在了解碳中和,请分享光伏制造业面临什么相关的传播挑战。
庄英宏
大众对碳中和的认知有一定局限,存在误区,如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了,所以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其实太阳能风能属于非稳定供电,只能在部分时间段成本低于火电,其他时段如果算上储存成本,其实是高于火电的。
我觉得碳中和以及新能源相关的系统知识插入日常传播需要深思熟虑、胸有成竹,既让人意识到目前的挑战同时了解企业迈向目标的努力。
吕汇锌
大众已对企业“向善”有一定的认识,因为很多上市公司持续进行CSR(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由于碳中和是ESG的一部分,企业需要先设定比较全面的路线图再进行传播。此外,CSR牵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应用范围也更广,和品牌、供应链、采购、生产、员工管理等都会相关,而ESG更多是从资本和投资人的角度出发,聚焦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股东回报之间的关系。
随着可持续性意识全面提升,我建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些,其实可以诉诸一些国际的评分机构来给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或者ESG来进行打分,并把自己得分的持续改进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和素材。这些都是逐渐建立与国际社区和媒体对话的一种不错的机制。
另外,企业可研究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无贫穷、零饥饿和气候行动等),建议根据这些国际